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向阳山上的石屋

湘西头条 2023-11-06


  春节前在龙山县城大街上,偶遇原洛塔公社枹木大队向阳山铁姑娘队队长,真是他乡遇故人,令人激动、感慨。如今,沧桑的岁月给我们刻下苍老的容颜,但流逝的时光磨灭不了铭刻心底的记忆。过去那段在向阳山上与铁姑娘队共同劳动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


朝气蓬勃的铁姑娘战斗在改天换地的第一线。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兄弟俩作为知青插队落户到洛塔公社枹木大队。枹木大队在老山(向阳山)界上一个叫响水沟旁的山冈上,修建了两栋石屋。一栋为畜牧场的羊圈,一栋为民工们的食宿住房。那年大队决定扩大养殖场规模,创建药材种植基地,续修响水沟的引水渠道工程,从各队抽调一批青壮年民工组成一支专业队。我被抽派其中,来到了老山界上的石屋。


  记得,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我们这些民工自带伙食、食宿用品和劳动工具,陆续汇聚到老山界上的石屋,开始了集体生活和工作。


  石屋坐西朝东,站在山冈上,可遥望起伏的山梁,可俯视大队错落有致的土家山寨以及层层梯田。石屋背倚刀背岩延绵的丛山,北与五代时期土司王吴著冲盘踞过的城堡遗址的山梁连接,南可观鸡公山雄姿。石屋属石木结构的瓦面屋,木屋架的四周是用就地取材的岩石砌筑的岩墙,每间屋的前后都留出一个窗孔。


  我们这些抽派来的民工加上原养殖场的留守人员,共十来人,在石屋木枋上的阁楼上,铺上稻草,放上各自携带的被盖开通铺。这种小阁楼下的三角形地带,是我们每晚的栖身之所。


  每当夜幕降临,室外寒风呼啸,我们很少外出,围坐在火塘周围,自寻其乐。或观棋手对弈,或看室友玩牌,或闲聊吹牛皮。我无所事,拿着携带的一本“红宝书”,在暗淡的桅灯下,反复地阅览。夜静后,同伴们一个个陆续爬上阁楼,蜷缩在被盖里,度过漫漫长夜。


  我们这支队伍当时的工作任务是:扩大原有养殖场的规模,开垦药材种植基地,续修响水沟的引水渠道工程。


  洛塔界,山高水高,在石屋后山界下的山湾里涌出一股清泉,四季流水哗哗,被当地村民称为“响水沟”。在响水沟的上流堵坝修渠引水灌田是枹木大大队第一项战天斗地的水利工程。而在已修成的引水渠上再砌高质量的石板岩渠是我们当时的主要任务。


  天气晴朗时,队长就安排我们几个青工去山下五里外的采石场取石料,用铁锤钢钎开采石板,再把石板用手锤与短尖的钢钎裁成石条板备用。大队会组织人力将石板从山下采石场背上来,与水泥细沙等混合砌渠。水泥与细沙同样来之不易,是人工从八公里外的召市镇翻越1400多米高的刀背岩背来的。


  阴雨天里我们同样没有闲着。那时,我们就穿上蓑衣戴上斗笠,在后山的坡地上开垦荒地或铲“火坝洋芋”灰。洋芋(土豆)是洛塔界的特产,上级曾在洛塔的满湖大大队成立“马科所”(马铃薯科学技术研究所)。洛塔界的洋芋个大、皮薄、水分少,蒸吃或烧烤芳香爽口,余味无穷。


  为筹备牛羊过冬的草料,我们在附近各生产队打麻豆的土场子里收集丢弃的豆芨和豆壳。麻豆是高山界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与包谷间作,是过去村民们的主食之一。当地民谣:“养女莫嫁洛塔坡,洛塔坡上洋芋多,早晨吃的包谷洋芋饭,晚上吃的是牛打脚。”这“牛打脚”便是指麻豆,因其豆荚形似牛后犁前套绳的横木——“牛打脚”而得名。


  入冬后,高寒的洛塔界就下雪结冰了。高山界上,山高风大,晚上更是寒气逼人,需生火升温。我们听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有地质勘察队在石屋北边的山界下开了两孔隧道,从隧洞里拉出过黑色的岩块。队长决定让我们去清理隧洞,寻找煤源。


  地质勘察队开的隧道是进出两孔的双隧道,可站立进出,进洞十几米就发现了坚如石块的煤层。煤层高度有一米左右,较高处可站立挥锄挖掘。因我与一个同事曾挖过煤,队长就安排我俩去挖煤。洞内煤层虽高但却坚硬如石块,我们使劲挥锄反复挖,才弄下一块煤层,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臂痛……


  老山石屋的生活有苦也有甜。秋冬季节的蔬菜几乎餐餐不离萝卜。秋冬山上也无野菜可采。来石屋时我们曾集体在山下捡了两天茶籽,基本解决食油问题。但食盐与照明用的煤油无钱购买。后来听说洛塔供销社收购干蕨根(做酿酒的原料),我们就把垦荒挖出来的蕨根收集起来晒干,然后背到十里外的供销社出售。


  那天,我与一队员去卖蕨根,用卖得的钱添置了锄头等劳动工具和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为了晚上出行方便,我还用身上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支手电筒和一对“五羊牌”电池。队长喜欢狩猎,见到我的新电筒后,高兴得不得了。第二天,他便约我去帮大家改善伙食。记得那晚,大家一起高兴地把猎物敷上食盐,用木棍穿上在火塘旁烘烤,那扑鼻的芳香溢满石屋……


  那年春天,枹木大队为培养树立大队农业学大寨艰苦创业的典型,决定撤销原在老山界上创业的青壮年队,重新从各生产队抽调一批女青年,组成了一支铁姑娘队,进驻老山石屋。为便于对外宣传,原“老山”更名为“向阳山”。


  1970年1月31日,《湖南日报》发表了《地动山河铁臂摇》的长篇通讯,报道了洛塔公社楠竹大队改天换地的事迹。


  1970年5月16日,时任湖南省革委领导的华国锋,在龙山县委领导的陪同下,由召市公社的大兴街下车,凭着一根拐棍翻越又陡又险的刀背岩,登上了1400米多米高的洛塔界,到楠竹大队战天斗地的水利工程实地考察。他被洛塔的所见所闻感动,当晚叫秘书起草了份报告,一个学习决定由此形成。


  1970年5月21日,湖南省革委会作出《关于学洛塔学野鸡坪的决定》。


  1970年6月3日,省革委会在龙山县洛塔公社,召开了学习洛塔精神的现场会。


  一时间,洛塔这不为人知的山区小地响彻三湘大地。各地纷纷组团组队来洛塔参观学习。


  后来,向阳山铁姑娘队在条件艰苦的向阳山上,自力更生,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模范典型事迹传遍湘西。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陆续不绝。团结报社的记者专程到铁姑娘队现场采访。


  那年新支书上任后准备重修大队部,原老山上的青壮年创业队撤离时我与一原在大队瓦厂做过瓦的同事被留任。瓦厂与铁姑娘队同属大队管理,早春天寒还不能踩泥做瓦时,我们就被安排协助铁姑娘队工作,与姑娘们一起劳作。


  记得那天,我在铁姑娘队队长的安排下与她们一道在石屋后的山湾里开新田,中午大队妇女主任急匆匆地来到工地,告诉队长说:州委领导和团结报社的记者已经到了向阳山上的石屋,马上就要来工地视察与现场采访,叫队长做好准备。她见我夹杂在姑娘队伍中挑土,就叫我赶快回避。但队长却我叫继续劳作,说领导问及她来解释。不一会儿,领导与记者一行人到了工地,见我杂在姑娘队中劳作,一领导便询问:“你们铁姑娘队中怎么还有男的?”我羞得满脸通红。事后,姑娘们常拿此话取笑我:“怎么还有个‘烂’的?”


洛塔公社的铁姑娘与社员们一起开垦新田。


  我们与姑娘们共同劳动相处近一个月,大家相互尊重,关系和谐。这些姑娘们都是抽调来的精干女青年,特别能吃苦耐劳,还熟悉各项农活。记得,第一任队长邹先云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第二任队长田秀英后来被招为乡镇干部。

  天气转暖后,我们去山下的瓦厂上工,暂时离别了铁姑娘队。但我们同属大队直接管理,经常被安排协助铁姑娘们工作。农忙时我们上向阳山帮助铁姑娘们犁地耕种,而山上牛羊栏的维修与两栋石屋的检瓦查漏,也是我们的工作。我们也曾多次帮她们出差采购,比如到50里外的洗车河购买烤烟苗,到百里外的隆头镇挑选红薯秧等。总之,姑娘们如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她们就会主动地叫我们去帮忙,视我们为铁姑娘队的编外同伴。

  1973年洛塔至洗车河的公路全线通车,洛塔的烟煤可汽车运达,洗车河西新建大队办了一个砖瓦厂,需要技术人才,我凭着过硬的做瓦烧窑专长,获得盖有洗车公社与新建大队大红印章的“接受证”。

  离别枹木大队的那天清晨,怀揣着办好的迁移证,我登上了寨中的堡子上,深情遥望云雾缭绕的老山界上那隐约可见的石屋,感慨万千。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来源|团结报

作者|文/谭启义 图/陈庭茂 提供

编辑|杨世芳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夜读丨世界的模样 取决你凝视的目光

■ 夜读|阅读孤独

■ 夜读|诚者无欺

■ 夜读|百岁老红军肖先东的追梦人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